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二、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&艺术成就&后世影响
1、物我浑融的意象:笔下田园景物,既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,又是诗人畅神寄情的对象,澄怀观道的媒体、不重实境描绘,取景大都平淡无奇,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,即意中境,不求形似,只是勾勒景物轮廓,自然景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,使自然景物和人的生活,情感融成一片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
2、平淡醇美的风格:诗人秉性贵真,语出自然,心地纯净,与自然的关系打到了境与意会,物我合一的境界,蕴涵深邃质朴的哲理。
,诗歌的内容多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,诗歌中生活场景也为人习见,艺术上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,让人一读就懂,甚感亲切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3、此外,用语直中有工致,平淡中有奇奥,气韵浑成,气格兼胜,极尽语言纯净之美。
4、真淳隽永的理趣:诗人以情化理,理入于情,明言理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中,如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
艺术成就表现:1、无我之境的分析:《饮酒》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a前四句写除了心境远迈,超凡脱俗,这样的心境,可为大隐。
b后四句写出了两种境界:一是诗人采菊东篱,不经意抬头见到南山;而是诗人见到日近黄昏,飞鸟投林。
如此两种白描写法,紧承“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”
加以点化,消除自我与外物的界限,物我合一。
陶渊明采菊的悠然,即是南山的悠然;鸟倦飞知还,也是他的倦而知还。
c陶渊明观照万物的真意,就在于王国维的:无我之境。
只在于个人心领神会,得意而忘言,所以陶渊明不再说下去。
2、又如《归园田居》五首,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中,径直说出全不费力,但细细品味,种种□□,无不透露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深切依恋。
对地几亩,屋几间,树几株,花几种,都如数家珍。
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,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”
3、陶渊明诗歌平淡醇美和物我浑融的风格意境,不仅在于白描,而且在于诗人已经参透了玄机,悟出山水田园的真正品格,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:只有人心纯静如止水,如明镜,自然的影像,声音,才能真实细致入微地为人的感官所领会。
“归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”
4、诗中的自然物,不再是简单比兴,而是顺乎自然,顺乎生活“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”
诗人形神道的虚静无为,三者合一,陶渊明的平淡由此得来,是哲学和诗的结合。
影响:1、唐代,陶渊明诗歌的价值为人发现,自此之后,地位乃渐次上升。
唐人学陶,不独在推出田园诗派,亦在揣摩、学习其艺术风格。
其时,“王右丞有其清腴,孟山人有其闲远,储太祝有其朴实,韦左司有其冲和,柳仪曹有其俊洁。”
2、明人学陶,则更得个中三昧。
陶对后世影响巨大,光明峻伟胸襟,刚正不阿的人品,直率的生活态度,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情操,执着探索人生真谛,不断追求
三、其他作品
第三百六十七章大结局 世间有仙山,名曰擎天,问道长生路,尽在此山巅。 在擎天璧的第十个石台之上,只有一样东西,那是一个雕刻在石壁上的字符,除了这个字符以外,空无一物。 ampn...
男女主身心干净宠文)婚后她是老公碰都不碰的妻子,老公和小三当着她面上演背叛戏码,一纸离婚,前夫嘲笑她嫁不出去。机缘巧合之下,她火速与江城第一高冷总裁协议结婚。结婚时,她说一切都是假的,我们只是协议婚姻!结婚后,她说你怎么能不遵守协议?高冷?协议?都是假的!...
因为离奇的身世,李阳十三岁那年被赶出家门,巧遇灵蛇收为宠物,得上古修仙之法。一次机缘巧合,又遇上古大仙,获赠上古神器龙神剑,并且从大神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前世...
这真的是个平凡人的故事,也许是世界造就了他的不平凡,电影主角狙杀者,狙杀电影主角,仅此而已...
平民子弟意外身亡,突然成为官场豪门子弟的他,是换一种人生,还是继续风流放纵的生涯?纯真的妹妹冷艳的女上司受伤的旧情人,本该是两个人的人生线索,从此都交错在他一人的身上...
老公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姐妹苟且,用他们的儿子,偷换了她的女儿。得知真相,她心灰意冷,老公却将她狠狠地抵在墙上,用女儿的生死,来威胁她继续这段苟延残喘的婚姻。直到有一天,老公为了救儿子,不惜挖走了女儿的心脏!终于,她将所有的真相,歇斯底里地大白于众!当握着那纸离婚协议书转身离开的时候,那个清贵冷俊的男人,却站在了她的面前,看着她,讳莫如深地笑。四叔。她不敢看男人的眼,低下头去,轻唤一声。男人斜斜地勾唇,魅惑如丝,自由了。嗯。男人笑,向她伸出了大手,那跟我走吧!她不解地抬头,去哪?民政局。...